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表达——评《剽牛立碑》的认同书写
    艾乐
    2024, 39(5):  1-8. 
    摘要 ( 24 )   PDF(1912KB) ( 13 )  
    吴仕民的长篇小说《剽牛立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诠释和自觉表达。小说通过呈现古代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近现代中华各民族共同抗击外辱的历史和当代中国西南各民族共同维护祖国独立和统一的历史,表达了“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历史认同。小说通过深描西南边疆独特的“剽牛”习俗,创造性转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盟誓”“立碑”仪式,表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华文化认同。小说还通过民族代表国庆观礼、剽牛、立碑等仪式,从情感上表达“爱我中华”的国家认同;通过人物在民族团结遭到破坏、祖国统一遭到威胁之际的英勇斗争,从行动上表达“舍生取义”的国家认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
    胡乔木, 杨顺清
    2024, 39(5):  9-16. 
    摘要 ( 22 )   PDF(1810KB) ( 13 )  
    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事关民族团结繁荣、人民和谐幸福和国家长治久安,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战略性的问题。边疆民族地区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也是彰显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工作成效的前沿阵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二者具有辩证互构性。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经济发展、民族问题、治理现代化和国际层面的风险挑战,必须有针对性地夯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共同体基础,才能在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路径——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考察
    尹坤萍
    2024, 39(5):  17-23. 
    摘要 ( 13 )   PDF(1818KB) ( 8 )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持续深入,现阶段的教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深化,由此实现高标准、高要求的培育目标。其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是关系高校培养人才的实效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高校应当注重和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综合、全面的育人目标。推进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能够在各类教育教学中凸显出“实践育人”的教育特征。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强化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教育实效,并且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落实也为高校完善各项教育体系以及评价体系提供有效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学研究
    从“第二个结合”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的内在理路
    张薇
    2024, 39(5):  24-32. 
    摘要 ( 20 )   PDF(1787KB) ( 8 )  
    “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方法,是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的重点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是从“第二个结合”出发,在顺应历史境遇、坚守时代之责和履行使命担当的三重维度考量中得以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于解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自觉需要、巩固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和增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软实力的需要进行守正创新。如何在新起点上把握和落实“第二个结合”的方法,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的拓展进路,要在坚守“培根铸魂”的思想解放、激发“党群融合”的自觉能动性和牢记“返本开新”的使命任务中以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拓展方向、成效、空间,以此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实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乡村的实践进路
    周瑞云
    2024, 39(5):  33-41. 
    摘要 ( 11 )   PDF(1792KB) ( 7 )  
    作为人类精神文明活动的产物,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具有促进价值引导、社会认同、道德评价和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基于整体性治理的视角考察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中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和实践境遇,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的主要途径和存在问题,提出要健全文化生态治理机制,厚植乡村文化发展根基;加强乡土文化人才培育,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薪火相传;注重文旅产业融合开发,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丰富项目资金来源渠道,强化文化发展支持保障;着眼整体治理、综合治理,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常态化科学发展。以此加强农村文化引领,以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乡村,进而实现乡村振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绩效感知、政治信任与国家认同——基于CSS2021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田松豪
    2024, 39(5):  42-53. 
    摘要 ( 14 )   PDF(1974KB) ( 3 )  
    国家认同是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的历史性课题,特别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国家认同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研究基于CSS2021的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政府绩效感知对民众国家认同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检验政治信任在政府绩效感知和国家认同之间可能存在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政府绩效感知对民众的政治信任和国家认同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即政府治理绩效是政治信任和国家认同的重要来源;政治信任对国家认同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在政府绩效感知对国家认同的影响当中发挥中介效应。基于政府绩效感知对于国家认同构建和政治信任强化的重要作用,政府应该致力于提升治理绩效,为增进国家认同和政治信任提供基础性支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实”与“时”
    旷爱梅
    2024, 39(5):  54-60. 
    摘要 ( 6 )   PDF(1850KB) ( 1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华和理论核心。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重在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武装和帮助大学生构建实践指南,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效性与时效性。聚焦当前实现“原理”课“实”与“时”的基本经验和做法,从提升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程度、提高大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感与文化自信、增强教学方法与树立政治意识的匹配度等方面,探讨提升“原理”课实效性与时效性的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智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风险及其治理
    马泽轩
    2024, 39(5):  61-71. 
    摘要 ( 38 )   PDF(1813KB) ( 16 )  
    第四次科技革命技术视域下科技与智能的跃迁为人类社会发展开辟了一个以全媒体平台为依托、以网络空间为阵地的数智时代。在这一时代,网络空间日益成为个体与群体在现实场域之外的主要社会交往平台。有鉴于此,数智要素的赋能在网络空间日益加重着诸如文化对立与虚无主义、价值观渗透、冲击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等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的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应当在深刻认识和把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领域机遇与挑战的同时,立足数智时代特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才能化被动为主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充分巩固文化主体性,有效防范和化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挑战,创新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研究
    红色陕北形象的三维叙事书写——以抗战前后美中苏记者陕北访问为对象
    刘希哲, 刘晓航
    2024, 39(5):  72-84. 
    摘要 ( 6 )   PDF(1880KB) ( 0 )  
    抗战前后,访问陕北的记者们以自身观察展现红色陕北的多元形象。梳理美中苏三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陈学昭、罗曼·卡尔曼等人的陕北访问书写,可以发现斯诺、陈学昭、卡尔曼分别关注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独立,主体人格与生活的独立,中国民族国家独立,陕北访问对其而言具有必然性。通过解放区与国统区对比,记者们既展现红色陕北对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必要意义,又在访问中完善认知、重塑生活、积淀经验。围绕国际视野,记者们从现代建设、个体尊严、世界性与民族性等角度发现陕北争取民族解放,摆脱他者地位,融入世界格局的努力。三者的陕北访问源自不同经历体验,又展现多元统一的红色陕北面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越界”迈入“人机共同体”:以《我这样的机器》为中心
    王瑜镜, 张春燕
    2024, 39(5):  85-94. 
    摘要 ( 8 )   PDF(1876KB) ( 1 )  
    以机器人亚当为代表的数字生命和以男主人公查理为代表的自然生命跨越“人与技术”的界槛,二者因遵循相同的存在法则成为不分你我的赛博式生命。查理“伸手去关亚当的电源”等事件说明,小说中的人与机器人在政治生命层面有显著区隔。一方面,查理拥有的至高权力与亚当背负的赤裸生命建构起生命政治的两个维度,使生命政治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政治。另一方面,亚当的“自杀”行为破解了生命政治在生与死问题上的悖论,跨域了生命政治和死亡政治的界槛,从而实现生命的去政治化。界槛的跨越意味着新质的生成。作者麦克尤恩借病患共存体和审美共通体隐喻构建“潜在的、无处不在的人机共同体”的新可能,完成对人类赛博式未来的构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人文技术下的“文学终结论”——基于元宇宙文学生态的反思
    严旭, 马晓
    2024, 39(5):  95-104. 
    摘要 ( 11 )   PDF(1847KB) ( 5 )  
    元宇宙作为新的艺术媒介是数字人文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凭借自由开放的虚拟现实空间、全新的感知方式和沉浸式交互体验,对传统文学的生存空间形成了挤压之势。与此同时,数字人文技术之下的人工智能写作经由人机协作引发了文学主体的重构,这些都剧烈影响了文学的生存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学的发展走向。数字人文技术发展的背后不仅是人文和科技的融合,也带来了尖锐的冲突。观照“文学终结论”之后文学的新变及对未来文学之发展的现实考量,为我们反思元宇宙时代的文学生存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学研究
    国外积极童年经历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黄艳妮, 尹可丽
    2024, 39(5):  105-113. 
    摘要 ( 18 )   PDF(1870KB) ( 13 )  
    童年经历研究一直是教育领域的核心话题,对童年不良经历的研究相对成熟,而与之相对应的积极童年经历的研究在国内较为缺乏。近年来,国外对积极童年经历的研究逐渐增多,涵盖了其内涵、项目构建、理论基础及对个体发展的多方面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外积极童年经历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在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其对中国相关研究与实践的启示。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旨在为我国构建更加科学、全面的儿童发展支持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偏好理论双维双极结构模型的量表编制与应用
    赵云龙, 刘咏梅
    2024, 39(5):  114-127. 
    摘要 ( 9 )   PDF(2072KB) ( 12 )  
    运用因素分析验证自利偏好和社会偏好的双维双极理论结构模型,模型结构中的双维指的是构成偏好矩阵的一阶双因子:社会偏好和自利偏好。社会偏好包括利他偏好、互惠偏好和公平偏好等3个子维度,自利偏好包括自利和理性两个因子。另外,对12种不同学科门类的1143名大学生以及9种不同职业类别的747名被试进行调查发现:(1)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和教师群体属于“强利他-公平”偏好和“弱自利-理性”偏好;(2)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和银行服务业人员属于“强自利-理性”偏好和“弱利他-公平”偏好;(3)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和医生群体属于“利他-互惠”偏好;(4)法学专业的学生和律师群体属于“互惠-公平”偏好;(5)警察和消防队员属于“利他-理性”偏好;(6)私营企业主属于“互惠-自利”偏好。其余学科和职业人群的偏好特征不明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教学研究
    从“随军译员”看西南联大精神的融通与实践——以外语系被征调的卢绍华及其家属为例
    李金莲
    2024, 39(5):  128-139. 
    摘要 ( 9 )   PDF(1911KB) ( 5 )  
    西南联大最宝贵的经验就是教育青年们继承爱国主义的传统,发扬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在抗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中国政府响亮地提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鼓励广大知识青年踊跃参军作战。在昆明这个抗战的大后方,以卢绍华为代表的大批青年学生继承了西南联大“教育救国、读书报国”的时代精神,他们积极响应盟军中缅印战区征调翻译人员的号召,不畏艰险勇敢地奔赴抗战前线。通译人员的工作,有利于沟通声气、增进盟国军事上的通力合作,为高等教育史、抗日战争史和青年运动史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此同时,避寇到昆明的著名作家卢葆华为鼓励从军的长子卢绍华创作了一系列感人肺腑的诗词作品,为解读抗战精神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方院校“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的目标定位及路径构建
    李昌茂, 王光雄
    2024, 39(5):  140-146. 
    摘要 ( 17 )   PDF(1831KB) ( 18 )  
    “优师计划”是推动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一项重要教育政策,具有精准性、科学性、补偿性、情境性等现代化教师教育特征。对于具备地方公费师范生和地方“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资格的地方院校而言,有必要对公费师范生和“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加以细致对比分析,厘清公费师范生和“优师计划”的关系,找出实质性差异,明确“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的目标定位,在公费师范生培养的基础上,优化“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培养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高品质路径构建研究
    徐跃飞
    2024, 39(5):  147-152. 
    摘要 ( 21 )   PDF(1768KB) ( 7 )  
    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实现家庭和幼儿园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协作共赢”,首要解决的是幼儿的“养育”和“教育”两个核心问题。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高品质路径构建需明晰其价值,并针对其存在的目标实现困境、主体责任困境和实施保障困境,分析提出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高品质路径构建的策略:建立健全的机构设置、规范督导督察制度;完善幼儿园课程和文化建设,家长深度浸润;创建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模式;提高幼儿园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能力;协同社区和各社会机构力量,提高指导服务质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幼儿园生活化幼小衔接实践体系的建构
    程绍莲
    2024, 39(5):  153-160. 
    摘要 ( 17 )   PDF(1843KB) ( 9 )  
    幼小衔接是促进儿童顺利进入小学学习的一种教育模式,是学前教育向学校教育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连续性是幼小衔接实践体系的目标,全过程是幼小衔接实践体系的主线,生活化是幼小衔接实践体系的根本。教学实践是幼小衔接的重要载体,科学的管理决定了幼小衔接有效性。E幼儿园十分重视儿童生活化幼小衔接的教学建设,探索形成了以关注儿童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以关注儿童现实生活为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中关注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评价上关注儿童的持续发展,适应儿童发展的幼小衔接教学。结合幼小衔接教学实践,形成了一套适合幼小衔接教学实践的管理体系,即一个理念、两个路径、三个重点、四个环节、五个抓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知公告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