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食学研究
    “中华菜谱学”视阈下的“中国菜”——2018郑州·向世界发布中国菜活动主题演讲
    赵荣光
    2020, 35(1):  1-5. 
    摘要 ( 16 )   PDF(372KB) ( 5 )  
    本文是中国烹饪协会于2018年在郑州举办的“向世界发布中国菜”活动的特邀主题演讲。文章强调“中国菜”“菜谱学”“中华菜谱学”等基本专业术语对于餐饮文化健康发展与烹饪学科规范建设的重要意义,主张大众和大趋势是中国菜品文化研究明确的理念和理论基点。袁枚的《随园食单》和杨步伟的《中国食谱》分别是中国古代与现代“菜谱”的经典范本。以“中华菜谱学”的理论视角审视“中国菜”,城市是菜品文化的地域依托,任何一座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中心城市,都有相应发展或发达的餐饮与烹饪文化,该中心城市辐射的周边地区会与其自然而然地形成地域菜品文化覆盖的“饮食文化圈”。“以省市名菜”有族群食生产、食生活的历史依据,是市场存在与商业运行的客观存在,有从大众到政府的全社会需求,因此“以省市名菜”——甚至更小的区域与城市,都普遍有各自的“菜品文化”张扬与发展意愿,是“以地名菜”基本理论的必然外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童山自记》分析李调元对清代川菜发展的影响
    朱多生
    2020, 35(1):  6-12. 
    摘要 ( 16 )   PDF(517KB) ( 9 )  
    《童山自记》是李调元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从《童山自记》入手,本文重点分析李调元辞官归乡后的生活及其经济状况,分析李调元对川菜发展的影响。李调元辞官归乡后,经济十分殷实,政治资源丰厚,为其常年外出旅行,与地方官吏和士人群体交游提供了保证。纵观李调元归乡生活,频繁参与的各种宴饮活动,上至成都府乾隆七十万寿宴,下至县令、胥吏间举行的文会宴饮,家宴,在其数量众多的文字作品中,涉及菜肴的文字阙如。其人生志趣与传统文人一致,不以饮食为要,衷情于典籍收藏,文章著述及诗文创作。根据《童山自记》,综合其诗文,我们可得到李调元对清代川菜发展影响十分有限的结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清楚雄地区的饮食习俗与民众生活
    侯官响
    2020, 35(1):  13-21. 
    摘要 ( 7 )   PDF(612KB) ( 7 )  
    楚雄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和高原季风气候,使该地区的山地农业具有多样性,从而形成了多样的饮食习俗。明清时期,这些饮食习俗体现在主食、蔬菜、肉类、酒类诸方面。美洲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辣椒的传入和引种,在改变楚雄地区种植结构的同时,也改善了当地人民的膳食结构和饮食习俗。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水平亦呈现不同的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俗学传统:民俗传统与现代转换研究
    简论彝族神话在文化旅游开发中的图像景观叙事
    陈永香, 殷鹰
    2020, 35(1):  22-28. 
    摘要 ( 15 )   PDF(463KB) ( 8 )  
    彝族神话系统保存于彝族的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中,在彝族地区文化旅游景点的开发中,彝族史诗和神话元素被大量借用,成为景点的名称或构成景点的图像景观。在彝族地区旅游景观建设中,出现得比较多的彝族神话图像景观叙事是彝族创世神话中具有图腾特性的虎、鹰、葫芦和人文始祖阿普笃慕,以及他的六个儿子和神话英雄支格阿鲁等。原始崇拜中的火的图像和色彩也是重要的文化景观构成。具有民族认同建构意义的古老神圣性叙事,在旅游文化图像景观叙事中被世俗化,其原有的民族认同的文化意义被消解和重建,仪式化系统化的神话叙事变成了碎片化的景观图像叙事。传统的民间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经济资源,变成现代人追求诗和远方的重要精神文化消费产品,在满足现代人的精神审美需求中实现其经济价值,彝族神话从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价值转化扩展为与他者共享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帝尧传说的景观叙事构成及意义——基于山西仙洞沟景观与帝尧传说互构的田野口述资料
    张晨霞
    2020, 35(1):  29-33. 
    摘要 ( 10 )   PDF(474KB) ( 7 )  
    景观可以演述传说,其本身就是一种形象和产生传说故事的过程,通过表现传说的情节要素,引发人们的历史想象与文化思考。同时,传说为景观注入特定的精神内涵和象征意义,展示出奇幻灵动又神圣不凡的景观视界。景观与传说的融合互构,便于获得人们的文化认同,进而构建独特的地域文化精神。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神话学释读与思考
    孙海芳
    2020, 35(1):  34-39. 
    摘要 ( 30 )   PDF(524KB) ( 15 )  
    论文对热映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所蕴含的神话符号进行了梳理,分别从影片所体现的“混沌之初”、卵生人、昆仑符号等创世神话背景,彩陶、青铜结界兽、符咒等物质载体及神话哲学思维入手,阐释了神话符号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提出创意文化项目需依靠并挖掘原始编码以提升文化认同的倡议,为电影等文艺创作提供思路与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研究
    论1980年代文学批评“新概念热”及其“局限”表征
    彭海云
    2020, 35(1):  40-45. 
    摘要 ( 5 )   PDF(442KB) ( 4 )  
    相比较于重返20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其他现象、思潮、流派问题的研究,学术界目前对于20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新概念热”的关注并不多,尤其是它在隐秘层面的一些“局限”问题,更几乎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在整体性视域下,重新梳理、分析和思考20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新概念热”,我们发现它的“局限”表征主要有三种:误把“旧语”当“新词”“新概念”等同于“新观念”、历史深处一些政治文化“幽灵”的重现。20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新概念热”中的此种“局限”,又或多或少遗传给了90年代以来的文学批评。深入反思这些“局限”,对于本土化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的构建应当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那些疼痛而呐喊——解读余华的《第七天》
    赵靖宏
    2020, 35(1):  46-50. 
    摘要 ( 84 )   PDF(466KB) ( 31 )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以新闻事件为题材,通过亡灵视角,以荒诞的叙事讲述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疼痛和国家的疼痛。小说以既锋利又温情的笔触带给读者对现实的重新审视和反思,表现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悲悯情怀以及致力于书写中国故事的巨大诚意。但遗憾的是,被现实围困的余华没能从文学审美层面上很好地处理小说里的新闻题材,使得小说出版后毁誉参半,诟病颇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霞村经验”的自我性、当代性与坚定性——重读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
    祖秉钧, 马会会
    2020, 35(1):  51-54. 
    摘要 ( 14 )   PDF(354KB) ( 5 )  
    丁玲的“霞村经验”具有自我性、当代性与坚定性。自我性系指贞贞被日军俘虏的经历与丁玲被捕囚禁南京的经历极为相似;丁玲出狱之后,不少人看待丁玲的眼光也跟看待贞贞的眼光极为相似,这让丁玲感到非常痛苦。当代性系指新中国成立之后丁玲屡遭批判,甚至被定为“反党分子”“右派分子”以及“左派分子”,原因就在于某些人心目中残余的封建节烈意识。坚定性系指丁玲虽然身处逆境,但从来没有丧失过对生活的希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女性主义理论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晏丽
    2020, 35(1):  55-59. 
    摘要 ( 78 )   PDF(441KB) ( 38 )  
    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权主义文学与批评的基础和核心观念。笔者通过梳理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历史,阐明了女性主体意识的核心要义是女性意识到所有的人在政治、社会和经济上都是平等的,女性应该去争取妇女权利,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女性主体意识激发了女性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促使女性追求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观念。中国文学批评界用西化的倾向从本土化来解读女性意识,对女性意识进行了多元开放的阐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批评视野下莎士比亚戏剧作品探析
    柯欣
    2020, 35(1):  60-66. 
    摘要 ( 15 )   PDF(542KB) ( 4 )  
    文化批评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或者一种研究方法,并不是研究文化的本体,而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宏观审视和探究。这种方法在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研究中合理地加以利用,将有利于现有研究成果的丰富与凝练。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段,通过对莎士比亚不同创作时期作品进行归纳总结,对其创作风格、创作背景以及创作特点等进行深入分析,笔者认为,其早期的作品创作主题上呈现出明朗乐观的特点,中期戏剧作品主要体现为阴郁悲愤,晚期戏剧作品则是浪漫空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朝鲜诗家徐居正的文学审美批评论
    王成
    2020, 35(1):  67-71. 
    摘要 ( 5 )   PDF(490KB) ( 5 )  
    朝鲜朝初期文论家徐居正深受中国文学影响,提出“代各有文”“文各有体”的文学理论观点,认为每个时代都有代表其时代精神的文学与文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徐居正探讨了文道关系,强调“道”的重要性,认为文章是传达“道”的载体,“道”是关键。徐居正认为文章乃“江山之助”,他是从先否定后肯定来论述说明的,很具有逻辑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清词·雍乾卷》补遗七家词作62首
    陈圣争
    2020, 35(1):  72-79. 
    摘要 ( 8 )   PDF(966KB) ( 7 )  
    《全清词·雍乾卷》共收词人近954家,词作38200余首,堪称对雍乾词作整理汇编的集大成者。然而由于清代词集文献复杂,遗漏自是在所难免。笔者在翻检清人词集时,为之辑补七家词作62首,以补其阙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诗难度的创设——“新月诗派”的诗学启示
    乔军豫
    2020, 35(1):  80-84. 
    摘要 ( 6 )   PDF(501KB) ( 3 )  
    白话诗运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作诗的难度,也就降低了新诗的艺术品质。“新月诗派”倡导格律诗创作,给当时过于自由散漫的新诗以反拨,设置了作诗的难度,重建了诗体,使新诗走向规范化的道路,留下不可忽略的诗学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学研究
    国内独龙语研究综述
    张劲夫, 刘巧
    2020, 35(1):  85-90. 
    摘要 ( 24 )   PDF(480KB) ( 15 )  
    作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保留早期面貌较多的一种语言,独龙语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并陆续有一些学术成果面世。经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独龙语的研究涉及了其系属、语法、词汇、语音、母语能力调查、语言变异共六个方面,但整体上还比较散乱,其语音、词汇、格标记、语言变异、方言土语、母语使用与保持、语言景观等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独龙语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理剑川白族称赞言语行为研究
    杨丽婷
    2020, 35(1):  91-96. 
    摘要 ( 4 )   PDF(470KB) ( 2 )  
    称赞是维护人们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是社会交际的润滑剂。大理剑川白族在日常交际中广泛地使用比喻型称赞、对比型称赞和渐进型称赞等表达方式,既可以表示对他人的欣赏和感谢之意,也可以缓和批评语气或是奉承、讨好他人,对句式策略、礼貌策略的高效运用有利于满足交际需求,保证交际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族学研究
    论彝族土司的承袭——以云南武定凤氏、那氏土司为例
    杨甫旺
    2020, 35(1):  97-104. 
    摘要 ( 12 )   PDF(625KB) ( 6 )  
    因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不同,历代中央王朝对武定这样处于流官和土官统治的中间地带,往往实行土流并行,彝汉交错分治。只是由于凤氏的多次反叛,干脆改土设流。但统治成本太高,清初又扶持一些小土司,那氏土司即兴起。土司承袭的核心内容是承袭,而立嗣则是土司承袭的关键,许多内部纷争皆因无嗣而起。清朝给土司颁发印信和号纸,使土司承袭合法化、正规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遗留在三江并流地区的千年古歌——“朵翀”歌舞调查综述
    杨林军
    2020, 35(1):  105-111. 
    摘要 ( 7 )   PDF(628KB) ( 3 )  
    “朵翀”缘起于初建桑耶寺时期的一种古藏语吟唱的歌舞,随吐蕃势力发展向三江并流地区传播,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据课题组初步调查表明,“朵翀”歌舞在金沙江、澜沧江上游地区的纳西族村落和纳藏杂居的村落多有传承,分作十二幕108首歌曲,其中还有长短调不等的序曲,穿插有四部话剧。内容均为积极向上、团聚和谐、教化人生礼仪等,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穿越时代的人类主题。目前,“朵翀”歌舞作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传承,但在整理研究、培训人才、对外交流、传承创新等方面困难重重,需要从政府主导、社会力量支持和民间自觉传承等方面齐心聚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碑格彝族濮拉人的灵魂观念探析
    李娜, 吴曹祯姝
    2020, 35(1):  112-117. 
    摘要 ( 7 )   PDF(612KB) ( 6 )  
    灵魂观念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思维意识,形灭而灵魂不灭的灵魂观念是彝族宗教信仰的基石。濮拉人作为彝族的一个支系,他们有着很多与其相同或相似的灵魂观念,同时因受地理环境、社会发展、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灵魂观念又有着自己的支系特征,其主要体现在灵魂观念的产生、表现形态及亡魂的归宿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案例分析——以楚雄市紫溪彝村为例
    余贞凯, 孟青
    2020, 35(1):  118-124. 
    摘要 ( 16 )   PDF(613KB) ( 4 )  
    近年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乡村旅游中,形成观光与农业、休闲与农村、度假与农业等多种关系的重要交点,从而构成了乡村旅游的不同发展模式与业务类型。其中的特色即少数民族文化在其中的意义日益凸显,而少数民族文化更多的是以体育文化及其项目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强化了人们对民族村寨的保护意识,增强了人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但是其发展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需要高度重视,不断增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命力与活力,以促进少数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学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1―3岁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策略——以云南省曲靖市城区为例
    尹坤萍, 张粉
    2020, 35(1):  125-133. 
    摘要 ( 7 )   PDF(718KB) ( 8 )  
    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感知世界,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课题基于曲靖市城区,研究调查了1―3岁幼儿早期阅读中新媒体使用情况,家长对幼儿使用新媒体的认识和指导,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给出一些合理的早期阅读培养策略,让家长有针对性选择及利用新媒体来帮助幼儿培养早期阅读技能,从而规避一些不利因素,提高家长的指导能力,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楚雄市乡镇寄宿小学低龄寄宿生的学校适应调查
    陈美玲, 何光群
    2020, 35(1):  134-139. 
    摘要 ( 11 )   PDF(638KB) ( 13 )  
    寄宿学校作为寄宿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其适应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身心能够获得健全发展。相较于其他学段学生,低龄寄宿生学校适应问题更为突出。对楚雄市乡镇寄宿小学的调查发现,当前乡镇寄宿小学低龄寄宿生不适应学校,主要表现在:低龄寄宿生普遍存在学校消极适应问题;学校归属感缺失;学习的“投入”与“产出”不匹配,学习问题突出;低龄寄宿生自我适应的主体意识薄弱。应在加强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寄宿学校的管理水平;畅通寄宿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渠道等外在支持;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加强寄宿生的自我教育几方面群策群力,合力促进低龄寄宿生快速适应寄宿学校生活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习连续体”背景下提升佤族幼儿学习实效研究
    杨斐, 魏正子
    2020, 35(1):  140-144. 
    摘要 ( 4 )   PDF(448KB) ( 3 )  
    对于幼儿的学习,一直以来成为众多学者争议的重点。本文以“学习连续体”作为当前幼儿学习发展的理论支撑,将佤族幼儿作为研究重点,通过对佤族幼儿学习特点的审视,进一步分析“学习连续体”理论对其学习实效的影响,从而给出提升学习实效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历史学研究
    西南丝绸之路上的船影——近代澜沧江—湄公河航运考
    车辚, 戚莹, 王焱
    2020, 35(1):  145-152. 
    摘要 ( 13 )   PDF(683KB) ( 5 )  
    澜沧江—湄公河在云南的大部分河段山势险峻、水流湍急,难以航渡,历史上关于澜沧江航运的记载寥寥。澜沧江中上游航运中长行不占主要地位,横渡才是主要的,横渡的方式主要是几种:架桥、溜索和舟船摆渡。澜沧江水系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古渡口至少有82个。澜沧江下游水势渐趋平缓,海拔高度降低,部分河段具备长行条件,历史上这条水道就是茶马贸易的重镇——思茅厅通向老挝、泰国、缅甸的商道,成为沟通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西南丝绸之路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利集团与乡村社会:以清代云南禄丰县水利纠纷为例
    刘建莉
    2020, 35(1):  153-160. 
    摘要 ( 6 )   PDF(681KB) ( 2 )  
    清代,云南禄丰县多次发生水利纠纷,先是以中屯为首的水利集团与路溪屯―弓兵村这个水利集团争夺水源控制权,最后,在不改变“三七分水”制度的前提下,官民共同商讨出了解决方案。后来,中屯水利集团内部又发生水利纠纷,在官方的调解下,完善了“二八分水”制度。水利纠纷的解决使我们看到了分水制度的内涵、水利集团之间及内部的合作与竞争,也从中看到乡村社会的权力格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知公告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