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政治学研究
    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东盟机制的协同路径与中缅实践
    李丹
    2025, 40(2):  1-1. 
    摘要 ( 27 )   PDF(1242KB) ( 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大全球倡议”视角下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
    李丹, 李龙龙
    2025, 40(2):  2-12. 
    摘要 ( 15 )   PDF(1607KB) ( 10 )  
    “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周边地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起点,也是践行“三大全球倡议”的重点区域。通过发展合作共享地区繁荣,通过安全合作维护地区和平,通过文明互鉴加强地区共识,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三维逻辑支撑。现阶段,中国正在以“三大全球倡议”为战略引领,与周边国家致力于共同实现繁荣发展、和平安定、文明交融,携手构建利益共享、安全共筑、文化共兴的周边命运共同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盟构建地区安全秩序的路径:基于社会学的视角
    田松
    2025, 40(2):  13-22. 
    摘要 ( 8 )   PDF(1599KB) ( 2 )  
    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形成以东盟为中心的地区安全秩序。鉴于既有理论分析的不足,文章采用社会学的分析视角,提出“结构+机制”的解释路径。冷战的结束使得超级大国主导的安全秩序在东亚地区终结,为地区内力量构建新的地区安全秩序提供了政治机会。由此,东盟运用框架重塑和居间联络的社会技巧将自身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优势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这一过程体现为东盟将自身原则扩展为整个东亚地区的安全规范,推动以东盟为中心的多元主义地区安全秩序的形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挑战与路径优化
    张妙丽
    2025, 40(2):  23-29. 
    摘要 ( 10 )   PDF(1536KB) ( 6 )  
    中缅两国是山水相依的友好邻邦,有着绵延千年的兄弟情谊和患难与共的优良传统,具有深厚的政治、经济和情感基础,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符合中缅两国的战略利益和民生期待。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以及缅甸国内形势给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带来一定挑战,我国继续坚持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深化两国政治互信,坚持道义互助,为缅甸和平进程提供支持和帮助,维护好区域安全稳定;推进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与缅方形成利益共享、风险责任共担关系,加强文化民生领域交流合作,帮助缅方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生福祉,是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关系的固本之策和长久之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从感性到实践: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幸福思想的批判与唯物史观转向
    张小龙, 杜敬彤
    2025, 40(2):  30-38. 
    摘要 ( 9 )   PDF(1507KB) ( 4 )  
    幸福生活是马克思主义最终的现实指向,是新时代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命题。幸福生活关乎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和高质量发展。费尔巴哈继承了西方哲学的幸福观点,并在进行宗教批判的基础上阐发了感性幸福。一方面,马克思受到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人的自由与幸福展开研究,对费尔巴哈幸福思想进行了批判,以实践的幸福观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根本性超越。文章旨在厘清在其思想交汇期间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转向,指出马克思在三个维度对费尔巴哈幸福思想的本质超越,即“现实的个人”之幸福主体、实践的幸福路径、以实现人自身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幸福为最终目的。研究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幸福思想的关系,深化马克思唯物史观转向的认识,有助于批判当代社会中存在着的“享乐幸福观”和“快乐幸福观”的虚幻性与唯心史观的本质,为新时代弘扬奋斗幸福观提供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化执政规律认识的三重维度:动力、现实与实践
    耿帅奇, 秦泽洪
    2025, 40(2):  39-50. 
    摘要 ( 6 )   PDF(1553KB) ( 2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化对执政规律认识作为一种价值引领与实践行为,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执政成熟彼岸的主体性应答,鲜明表征着中国共产党的内生自主性特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化对执政规律认识有着全方位的动力支撑。其中,坚持发展共产党执政规律学说是深化的基础、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是深化的立场、吸取反思世界执政党经验教训是深化的要求、恒久保持中国共产党的自身肌体健康质性是深化的本质、强化续写政党主导型现代国家的实践叙事是深化的指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化对执政规律认识的现实性主要在于当前形势的客观促进、“两个答案”的双向互动、执政兴国的高强本领、规范有效的制度体系。立足新的赶考之路,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向纵深发展必须坚持廓清事物现象与本质、推动党群协同联动、彰显执政规律中国特色、探索与运用执政规律相统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动力与制度: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内生机制的三维建构
    冷模
    2025, 40(2):  51-58. 
    摘要 ( 6 )   PDF(1528KB) ( 2 )  
    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探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自我革命,既要从政党的普遍性出发,也要着眼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特殊性。在长期的奋斗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自我革命内生机制。这主要体现为:在思想层面上,对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把握奠定了自我革命的思想基础;在政治动力上,始终追求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在具体方法上,将民主集中制作为根本组织原则,奠定了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这些内生机制保证了党的自我革命的顺利推进和运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教学研究
    逻辑·体系·意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理论建构
    帅博妮, 储著源
    2025, 40(2):  59-69. 
    摘要 ( 5 )   PDF(1535KB) ( 3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围绕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民族复兴和应对全球变革三大战略目标,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路径。该理论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价值的实践转化;立足中华文化根基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注重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本土化创新发展;在实践路径上,注重以教师队伍建设和数字化赋能为抓手,构建“人机协同”教育新模式。这一理论不仅兼顾了教育公平发展与国家认同的塑造,还注重形成“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机制建设。从实际效果来看,在这一理论指引下,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较好地实现了人力资本的代际跃迁和教育强国目标的推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系统构建与创新实践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例
    宋勇刚
    2025, 40(2):  70-78. 
    摘要 ( 5 )   PDF(1640KB) ( 1 )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亟须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性。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实践观,本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例,提出“四位一体”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教育、社会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协同整合,构建理论阐释、文化浸润、实践体验与数字赋能的立体化教学体系。研究发现:该模式以“问题链-思维链-价值链”闭环驱动认知深化,以“符号-仪式-叙事”场域强化价值认同,以“观摩体验-参与创造”路径推动知行合一,并通过智慧化教育生态拓展理论传播维度。实践表明,“四位一体”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与创新实践能力,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培训设计对在线培训成效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
    谢利东, 孙梅娟, 李云奎, 崔玉林
    2025, 40(2):  79-87. 
    摘要 ( 6 )   PDF(1664KB) ( 5 )  
    培训设计的优劣是影响在线培训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对其作用机制还缺少深入探讨。为此,基于Holton的培训评估研究框架和交互影响距离理论,构建了一个以培训设计为自变量、转化动机为中介变量、培训模式为调节变量的假设模型。通过对1124名中小学教师的跟踪调查,并采用Process插件拟合验证了模型。结果显示:培训设计既能直接影响在线培训成效,也能通过转化动机产生间接影响,并且,间接影响受在线培训模式的调节。相较于同步模式,异步模式下培训设计对在线培训成效的影响程度更高。因此,优化培训设计是提升在线培训成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图谱驱动下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学”课程的数字化转型:逻辑、路径与评估
    周文娜
    2025, 40(2):  88-99. 
    摘要 ( 7 )   PDF(1808KB) ( 6 )  
    推进教育数字化是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知识图谱作为人工智能进入认知智能探索阶段的底层支撑,是促进教育数字化的有效载体之一。文章通过探析知识图谱在数字化教学过程中创新应用场景价值的基础上,从价值、内容和手段三维透析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学”课程知识图谱建设的逻辑理路,提出知识图谱驱动课程教学的实践路径。理念创新:以育人本质为核心的技术融合;路径重构:四维立体目标体系构建;价值引领: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入;能力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教学技能迭代;评价体系:人机协同的全息化评价机制,最后总结知识图谱在“教育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及未来要解决技术有效观照现实须回应的挑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华文化研究
    《皇清职贡图》所绘倮㑩服饰的形制与文化特征
    黄金东, 张彦杰, 李梓玉, 李章权
    2025, 40(2):  100-105. 
    摘要 ( 15 )   PDF(1636KB) ( 5 )  
    《皇清职贡图》绘有清中前期云、贵、川边等地17种倮㑩支系人物图像,每幅图像上配有说文。这些图文蕴含着丰富而具体的倮㑩服饰文化信息,主要表现为喜挽髻、裹帕、耳缀铜环、短衣、披毡、褶皱短裙、跣足等特征。这些绚丽多彩的倮㑩服饰一方面表现了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及便于劳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反映了清代倮㑩生活区社会发展不平衡和男女分工存在差异的社会现实。《皇清职贡图》所绘倮㑩服饰不仅是倮㑩先民审美的集中体现,更是清中前期倮㑩社会从外化向中心的国家认同过渡的形象表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人物、伦理解析《红楼梦》中儒家思想的嬗变
    崔雪茹, 牟世晶
    2025, 40(2):  106-116. 
    摘要 ( 4 )   PDF(1613KB) ( 6 )  
    儒家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代表,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儒家思想一直以来深刻地影响着古今的文化作品。作为传统文化集中体现的不朽巨作——《红楼梦》显然也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在《红楼梦》中,每一个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都蕴含着儒家文化。用冷子兴的话说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这一句话就十分准确地指出了小说中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小说中的许多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人物姓名都体现着儒家文化。但其中也不乏对儒家思想的批判,通过对它的深入学习,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儒家思想文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物我共生:自然审美逻辑下的创世史诗《梅葛》
    李联廉, 金娜, 李得梅
    2025, 40(2):  117-125. 
    摘要 ( 8 )   PDF(1630KB) ( 7 )  
    彝族创世史诗《梅葛》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社会图景,其中蕴含着质朴的自然审美意识和深厚的生态哲理。以彝族创世史诗《梅葛》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自然审美逻辑理论框架,系统阐释了史诗文本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审美价值和教育启示。在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理论逻辑下,发现《梅葛》通过“天地开辟―万物起源―人类诞生”的叙事结构,构建起以自然崇拜为核心的原生性审美体系。史诗中的动植物意象、地理空间符号与自然审美生命系统形成“三位一体”的象征网络,既承载着彝族先民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又体现着将物质需求升华为精神审美的思维特征。研究揭示出史诗叙事中“物我共生”的生态伦理观,其通过仪式展演和口传实践形成的文化记忆机制,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认知范式。这种植根于生存实践的审美认知逻辑,不仅拓展了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维度,更展现出传统生态智慧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再生性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焦虑与慰藉:哈尼族传统互助组织新样态的人类学考察
    李凯冬, 杨艳
    2025, 40(2):  126-133. 
    摘要 ( 6 )   PDF(1582KB) ( 6 )  
    哈尼族社会经历了早期部落社会基于生存和安全需要,梯田农耕时代基于农业社会村落共同体维系需要,到当代基于“现代焦虑”缓解需要的互助组织演化过程。认为风靡于现代哈尼族社会的互助组织“普塔扎”“兄弟姊妹团”,既是对彰显村落共同体的社区型互助以及灵活多样的“昂觉觉”“牛塔塔”“测塔扎”等契约型互助传统智慧的继承,又是对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焦虑、人际焦虑和文化焦虑的积极回应。最后提出新型互助组织可能存在的信用危机和社会割裂等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研究
    《莫失莫忘》中生命伦理与后人类反思
    胡作友, 卢逸凡
    2025, 40(2):  134-142. 
    摘要 ( 8 )   PDF(1619KB) ( 1 )  
    在《莫失莫忘》中,石黑一雄讲述了克隆人生活在规训机制的阴影下缺乏身份沦为器官供体的悲惨故事。克隆技术剥夺了克隆人作为生命个体理应享有的尊严和权利,暴露了自然人在科技面前的道德盲点和伦理困境。技术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冲突是科技发展背离伦理的根本原因,而个体身份的缺失与伦理关系的扭曲,使得个体难以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侵蚀人类存在的根基。石黑一雄告诉人们每一个生命主体都应被赋予同等的价值和尊重,作家不仅要关注科技进步及其背后的伦理、道德和人文关怀,更要审视技术的发展是否践踏生命尊严。只有坚持技术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平衡和协调,人类才能走出伦理危机和生存困境,实现真正的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李凖小说创作的情感政治与情感地理转向——以《黄河东流去》为中心
    孙可欣, 郑鹏
    2025, 40(2):  143-151. 
    摘要 ( 3 )   PDF(1690KB) ( 1 )  
    李凖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正处于不断经典化的过程,至今依旧具有丰富的阐释内蕴与研究价值。李凖在小说文本中抓取旧中国的“花园口决堤”这一历史事件,锚定豫西难民群体的情感与视角进行创作。李凖从当代文学研究情感转向的视角分析灾难背景下农民群体,对难民群体所表征出的对身份政治的关照中,以河南为中心的难民群像情感政治空间与情感地理话语也相继浮现,揭示出了河南难民群体的内在情感结构。小说通过地方难民话语与主流权力话语之间对峙状态的消解,革命隐喻转圜为改革经验结构的书写,赋予了《黄河东流去》更深层的文化与文学思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狂人日记》的日记体传统与现代转型
    杨维磊, 石小寒
    2025, 40(2):  152-160. 
    摘要 ( 7 )   PDF(1598KB) ( 2 )  
    《狂人日记》的日记体形式虽已被学界所察,但其日记体传统却并未受到关注,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日记体是一望而知的形式,不存在学术争议;另一方面学界多认为其形式是对果戈理小说的吸收与借鉴,忽略了中国日记体传统对《狂人日记》创作的影响。日记体发展至晚清形成了以治病救人、省身改过为主要内容的文体,并在师门、朋友间互相传阅,以为警示。鲁迅虽然关注以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为底色的思想个性,但又强调传统复古倾向的道德本性,所以他在革命性文本《狂人日记》中沿用近代文人常用的修身日记为体裁,但日记内容、形式、流通发生了现代转型,体现出新旧道德冲突以及传统和现代的纠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34153
今日访问:115
在线人数:1